2022考研:遍地都是400分,落榜生何去何从?

来源:交汇点新闻 [ 2022年03月15日 ]

(原标题:论见 | 遍地都是400分,落榜的考研大军何去何从

日前,教育部发布《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》,也就是“国家分数线”。据媒体报道,除少数专业外,今年分数线普遍大幅上涨,很多专业涨幅超过10分。

今年考研有多难?以大家口口相传的“内卷之王”新闻传播专业为例,比去年提高了12分。此外,哲学上涨15分、经济学上涨12分、法学上涨14分、教育学上涨14分、历史学上涨15分……要知道,以往国家线浮动空间基本在5分左右。许多考研的小伙伴查到分后觉得胜券在握,可是高兴不过三秒,很快发现390、4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,“400分以下的可以收拾收拾准备去找工作了”,并非只是调侃。

考研分数线大幅上涨,一方面是水涨船高的结果。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,比2021年增长80万。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,相比去年增加不过数万人。分子涨不过分母,为了确保“上岸”,考生们不得不拿出更多精力去复习备考,分数线自然被抬高。另一方面,也有市面上各种考研辅导班的“助推”。从线下到线上、从初试到复试,甚至调剂都有专门培训教程,提高了应试成绩,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“卷”的程度。

一个肉眼可见的事实是,考研正在变得越来越热。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《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》,近六成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,还有越来越多往届毕业生,在敲不开的考研大门面前选择二战、三战甚至四战。前浪后浪一起奔涌,考研几乎成为大学生的“必选项”。 为了缓解“就业焦虑”而奔向的考研,却造就了新的焦虑,值得深思。

客观来说,“就业难”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“考研热”,但不能将“考研热”全部归因于“就业难”。比如,有时候并非是“就业难”,而是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匹配度不够,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尚未有效缓解。比如,传统会计人才供给过剩,数字化会计人才却培养不够;一边是大学生不好找工作,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。再有,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有很多,而盲目跟风者不在少数。很多人在学长学姐影响下,打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,就把“考研”作为读书生涯头等大事。还有一些人,选择考研表面看是学历和能力的自我提升,实则是出于逃避社会、逃避就业的“鸵鸟”心态。有个现象也侧面佐证了这一问题:每一间教室里,总都有弃考者。网上流传一句话:“只要你坚持把初试考完,在一定程度上你已经打败了20%的考生。”抱着“不考白不考”“不考不知道做什么”的心态去考研,考研自然越来越热。

现下,该给热到发烫的“考研热”降降温了,虽然这很难。一方面,要想方设法“做大蛋糕”,扩大就业规模、增加就业机会,去容纳更多高素质人才,让学生有着更多选择,不再那么需要考研。另一方面,应该改变“学校本位”的办学理念,探索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的办学新模式,做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。更重要的是,考生自己也应回归初心和本心。考研并非通往成功的捷径,也不是人生必经的关卡,考研并不适合所有人。考研之外,还可考虑选择一些新业态、新职业,或灵活就业等新形式。如果把考研看作唯一的“救命稻草”,即便考上了,也会因为变味的动机而影响学习效果,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能力欠缺导致的“就业难”。而一旦失败就陷入自我否定、钻牛角尖的窠臼,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、对生命的极大浪费。(陈立民)

培训预约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