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三生一定要学会角色转变,调节心态

来源:遵义考试网 [ 2020年10月10日 ]

大部分同学可能刚刚结束月考,这是新学期的第一次大型考试,如果眼睛只盯着这次考试成绩,那你就输了。

案例:小涛是高三生,第一次月考考完英语,小涛就跑到老师办公室让老师提供一个房间让他静一静。因老师当时手头工作特别多,就让他到隔壁的咨询室里休息。没过多久,小涛的哭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,老师急忙放下手头工作来到咨询室。看到小涛一个人在屋子里嚎啕大哭。老师赶忙拿来纸巾又给他倒了一杯水,待他心情平复后问了原因。小涛说:“我在班里学习成绩还不错,暑假期间完成老师留的作业,平时在家看看书,打打游戏,跟朋友出去打篮球。打算休息休息,开学后拼搏一年,考一所心仪的大学。谁知道英语试卷,我发现好多知识都不会了,英语卷子居然没有做完。照这样下去,还怎么考上理想的大学呢?这个成绩怎么向我父母交代呀?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呀?”

分析:在这个案例中,小涛还没有从心理上转变成真正的高三学生。高三,这一年将是高三生展翅腾飞前积蓄力量的一年,是学生离开父母的庇护、独立扬帆起航前积蓄实力的一年。

当学生还是高二学生的时候,可能暂时还不会想要考哪所大学,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,不会想着对自己负责,向梦想的大学拼搏。但是,一旦从高二学生变成高三考生,那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变了。要树立目标,要背负压力,要制订计划,要积极行动,要不辜负家长、老师的期待,要为自己负责……

从高二到高三,表面看来只有很短的一年时间,但对学生来说,很多方面都要顺应转变。与高二阶段比较起来,高三阶段要尽力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:

1.角色的转变:从被动观望者变成主动融入者,从幼稚走向成熟;从模糊走向清晰;从推卸责任到承担责任;从让我学到我要学。

2.心态的转变:从浮躁走向冷静;从自负走向平实;从急躁走向耐心;从叛逆走向适应;从消极走向积极;从依赖走向独立;从任性走向理性。

3.习惯的转变:从粗心走向细心;从随意走向规范;从片面走向全面;从延误拖拉走向提前完成;从凌乱走向有序;从松散走向紧凑。

4.时间观念的转变:从随意浪费到分秒必争;从被动安排到主动计划。

5.意志的转变:从脆弱走向坚强;从放弃走向坚持;从动摇走向坚毅。

角色转变,意味着身份的转变,而身份包含着心理、意识、行动、责任等多种元素。每一个元素都“逼迫”学生不得不去想很多问题。

对策:高考过来人都说“高考大概是人生中最后一次不靠外挂、不拼颜值,纯粹拼自己实力的考验”。少年的你向来骄傲自负,那么何不用这一年证明自己“傲得理所当然”“骄得理直气壮”呢?角色转变,心态如何调节呢?

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。高三是高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年,要迅速排除各种干扰,全身心投入,全力以赴,从随意放松转向紧张有序,树立拼搏、苦战、坚毅的意识。要给自己一些压力,压力是进步的动力之一。从现在开始给自己施压,强迫自己学习。然后你会发现,手机并不是“长在手上”的机器,抛弃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;书本里的知识也未必“那么无趣、那么难记”,一切都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从进入高三的第一天起就要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。具体表现在充分做好开学前准备:检查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;做好开学前的物质准备,制订个性化复习计划。除了知识的准备,新高三生还要做各种物质准备,包括课本、笔记本、笔、饮食等。考试万变不离其宗,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考试,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课本的作用。对课本要爱惜,避免丢失。用惯了的课本可以让你很快查到自己需要的知识,而课本上画的重点、记的笔记都很有用。

笔记本对高三学生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,最好每个学科准备两个笔记本。一个用来记老师讲课的重要内容,另一个用来整理考试错题。处理错题的关键是从知识的根源来改正,反复揣摩,看究竟错在哪里,要努力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。这些积累的错误,到后面复习时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。

另外要具备高三意识。具备了高三意识,就会从潜意识里认可自己的身份,不自觉地给自己设立目标,制定规划,主动学习,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三“考生”。制订计划并严格实施。有了身份认可,就需要行动的支持,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又略高于目前水平的完整计划,并严格实施。

对于高三学生来说,要在短期内改变假期已经形成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,如:睡眠不规律,饮食习惯改变,文体活动中断,晚上经常熬夜等。生活上要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及饮食卫生,坚持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体育锻炼可选择打球、跑步、游泳、跳绳、立定跳远、仰卧起坐等。男生每天坚持跑1000米,女生每天坚持跑800米是个不错的选择。父母不求回报,但自己是否应想想责任?父母只期望孩子更好,那你们就为了梦想拼一年,不让他们失望,更不负自己的青春。

同时,家长、学生自己也要通过对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加以反思:

1. 自学预习的习惯

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。就学习过程而言,老师只是引路人,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,学习中的大量问题,主要靠自己去解决。

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,通过阅读教科书,可以独立领会知识,把握概念本质内涵,分析知识前后联系,反复推敲,理解教材,深化知识,形成能力。

提前预习教材,自主查找资料,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,发现疑难,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,掌握听课的主动权,使听课具有针对性。

2. 专心上课的习惯

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,专心听老师讲课,认真听同学发言,抓住重点、难点、疑点听,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。

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,也还是要认真听,要把教师的思路、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,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。并在这过程中,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。

3. 认真观察,积极思考的习惯

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,逐步养成观察意识,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,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。

“观察”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,“观”是看的意思,“察”是想的意思,看了不想,不是真正的观察。

要善于提出问题,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,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。

孔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罔即迷惘,殆即疑惑。孟子说:“尽信书不如无书。”孟子所言之书,是专指《尚书》,今天可以理解为: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,而应该批判地吸收。

4. 善于提问的习惯

积极提出问题,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,问同学,问家长。

学问、学问,学习就要开口问,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,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,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,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。

5. 切磋琢磨的习惯

《学记》上讲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,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,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,展开讨论。

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,弥补自己的不足,像蜜蜂一样,不断吸取群芳精华,经过反复加工,酿造知识精华。

6. 独立作业的习惯

做作业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。中学的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,一是书面的,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。

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,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,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,或是应付家长。

有的同学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,态度不端正,采取“拖、抄、代.……等等”,会做的马马虎虎,不会做的就不动笔;

有的学生好高骛远,简单的会而不对,复杂的对而不全。

要重视做作业,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,总结概念、原理的运用方法、解题的思路。

7. 仔细审题的习惯

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。要学会抓字眼,抓关键词,正确理解内容,对提示语、公式、法则、定律、图示等关键内容。

更要认真推敲,反复琢磨,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。

8. 练后反思的习惯

一般说来,习题做完之后,要从五个层次反思:

第一,怎样做出来的?想解题采用的方法;

第二,为什么这样做?想解题依据的原理;

第三,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?想解题的思路;

第四,有无其它方法?哪种方法更好?想多种途径,培养求异思维;

第五,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?想一题多变,促使思维发散。

当然,如果发生错解,更应进行反思:

错解根源是什么?

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?

如何克服常犯错误?

9. 复习归纳的习惯

复习是有规律的,复习必须及时,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,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,效果也不好。

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,每周再做总结,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。

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、孤立的,要想形成知识体系,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。

10. 整理错题集的习惯

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,经常看看,看会了、记住了才扔掉。

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,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、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,解题的技巧和办法。

您是否过分干预孩子的一切生活和学习?

每天对着孩子唠叨,孩子做什么在你眼里都是不顺眼的,这个不让孩子做,那个不让孩子吃的,久而久之,孩子会对你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。

其实这种唠叨式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,很多家长都还没有明白这种唠叨式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愚蠢的。

您是否是个陪读家长呢?

每天对着孩子唠叨,孩子做什么在你眼里都是不顺眼的,这个不让孩子做,那个不让孩子吃的,久而久之,孩子会对你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。

其实这种唠叨式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,很多家长都还没有明白这种唠叨式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愚蠢的。

您是否是个攀比面子型的家长呢?

当孩子拿着成绩单回到家和你汇报的时候,而你更加关注的不是孩子考多少分,你一开口就问隔壁谁谁谁考几分啊,当孩子说他考的比我高的时候,你立马变脸冲孩子说考这么低,我怎么见人啊。

孩子原本是想从你这里得到鼓励并且再接再厉的,可你的一句话完全把孩子的兴致浇灭了。

您是否对孩子要求过高了呢?

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,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。

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,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,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。

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——成长的力量为敌,绊住孩子的脚步,束缚孩子的心灵。

家长如何帮孩子提高成绩

不要只看到分数,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进步空间

当孩子考了98分的时候,不要去苛刻孩子为什么没有考100分。

孩子明明从78分,努力考到了98分,这其中的进步空间,不值得被鼓励一下吗?

我们不能只看分数的多少,还要看孩子每次与自己相比,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?如果退步了,就帮孩子分析原因,制定一个更好的学习计划,争取每一次都有一个对得起自己的成绩。

指导孩子学习方法

在辅导孩子时,不要代替孩子学习,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。

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,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,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。

用赏识促进孩子主动学习

孩子学会自主学习,既能使孩子走上成才的道路,又能减轻父母的负担,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。

可以在孩子自主学习之后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,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。

孩子自己完成了家庭作业,自己完成了预习、复习后,都可以给予积极肯定,孩子会在家长的赞赏中更加主动地学习。

孩子的学习心态和习惯比成绩重要百倍

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反应,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,很多家长很容易纠结在孩子丢失的那“几分”上,拷问孩子为什么没有拿满分。

其实完全没有必要,分数只是能力的一个侧面反映。

相比于孩子没有拿满分,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在学习上是否养成了上面提到的好习惯,孩子现在的学习是否轻松快乐等。

98分和100分并没有什么差别,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好的学习习惯。

所以当孩子成绩下滑的时候,家长要记住一条“潜规则”,那就是“永远不埋怨孩子”。

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,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是我们家长没有做好,孩子有问题而解决不了,是我们家长该反思自己教育方法的时候了。

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,只有把教育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而不推脱给孩子的时候,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。(遵义考试网综合整理自网络)

培训预约
取消